導讀:去年夏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停貸風波以后,上面首次提出保交樓的工作任務。40多天時間里36地先后提出相關政策措施。8月,住建部、財政部、央
去年夏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停貸風波以后,上面首次提出“保交樓”的工作任務。
40多天時間里36地先后提出相關政策措施。8月,住建部、財政部、央行等多部門宣布出臺措施,規模2000億。

還記得當時鄭州喊的口號不,“大干30天,確保全市停工樓盤全面復工”。
現在已經過去9個30天了,也不知道鄭州的停工樓盤有沒有全面復工,反正我是找不到任何新聞線索。
倒是有最新數據顯示,截止至今年5月份,全國保交樓項目交付率為34%,部分省的交付率如下:
廣東廣西兩省遙遙領先,已經超過了50%,口號喊得最響的河南,只有11%。
哈哈哈,我忍不住想笑,實在是不好意思。
國家給了如此大的政策扶持,又是銀行信貸,又是債券融資,又是股權融資,就希望能夠在保交樓環節可以有點突破,以此來保障民生。
唉,看看河南,都快一年了,交付率只有11%,廢了。
就全國來看,交付率也只有34%,不容樂觀。
無他,就是缺錢。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開發商收了那么多首付,銀行都把剩下的貸款都打過去了,錢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實邏輯也很簡單,購房人把錢打給開發商,理論上是進的監管賬戶,但是這些爛尾的監管形同虛設,開發商想取就取,銀行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那么這個錢到哪里去了呢?
當然去了土地財政,房企高速發展,政府拉高地價,繼續賣地。
既然如此,政府應該很有錢才對,為啥現在一個個負債率都這么高呢?
那是因為政府又拿著錢去搞了大基建,中國基建狂魔的稱號可不是蓋的。
大基建可以大量拉動就業率和GDP,對于官員升遷考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于是中國城鎮化進程極快,從08年開始至今已經到了70%。
這個過程看似非常完美,唯獨忽略了收益率。
比方說高鐵,中國鐵路已經連年虧損了,而且虧損金額高達60000億,僅僅2022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虧損金額就達到了驚人的804億。
特別是在新疆、西藏、甘肅、內蒙、寧夏或者青海這些地區造高鐵,成本高得出奇,但卻很少有人坐,虧得嗷嗷叫,回本遙遙無期。
可以說,中國的大部分基建項目都是無法回本的,那么對資金的依賴就非常大,土地財政就變成了唯一可以短期內大量回款的方式。
于是又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需要大量的購房者買房以此維系土地財政。
說難聽了,就是把30年后的錢提前拿過來消費。
注意,我說的是消費,而不是投資,因為消費是直接歸零的,而投資是有收益并且可以覆蓋成本的。
如果把中國經濟比作高速前進的輪船,那么土地財政就是發動機,購房者就是煤礦,如果煤礦數量足夠多,或者煤礦單位產能特別高,輪船依然可以高速運行。
但是當煤礦不夠用了,輪船的前進速度自然就放緩了。
房產商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或者你可以理解為中介,有沒有它跟中國的經濟發展并無太大的關系,但是有了中介,交易會活躍很多。
現在這個中介卷款跑路了,或者說資不抵債,銀行卻逼著購房人繼續還貸,如果放在前兩年還問題不大,因為經濟還隨著慣性高速發展,大家心中充滿信心和希望,那么還就接著還吧,很少聽到有停貸的說法。
只是疫情過后,全球貿易下跌,失業率也是節節攀升,那么“房子一直會漲”的慣性思維就產生了一點點的小裂縫。
購房者越是猶豫,土地財政就越吃緊,地方債務就會岌岌可危,當然房產商這個中介也是死的死傷的傷。
現在政府想通過保民生來保交樓,初衷當然是好的,只是資金來源依然有限。
如去年8月底,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推出了20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三個月后,央行給六家商業銀行推出了2000億元“保交樓”無息貸款。
注意,這些都是借款,是要還的,房產商愿意借這錢不?
將心比心,如果我是房產商,我情愿破產也不想借這錢,破產我一身輕,帶著巨額財富跑路,借了這個錢利潤肯定是沒有的,但還要還錢。
所以我估計,第一批1114個保交樓項目,絕對是優中選優的,至少可以讓房產商持平。
比如還有可出售的房源,一旦出售可以用來兌付這些專項貸款,或者就剩下一點點收尾工作,投入不多的錢就能夠交付的。
即便如此,快一年了,交付率也只不過34%,說明房產商對于保交樓的意愿一點都不強烈,它們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
而那些已經賣得差不多,項目卻剛剛啟動的,這種絕對是老大難,沒戲。
因此,對于這個保交樓政策,成績是一定有的,但是路途依然漫漫,特別是當大家都說房價要跌的時候,會更加艱難。
總之,再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最近盡量不要買房,如果要買房也不要買期房。
在一個不明朗的環境下,最忌諱的就是匆忙做判斷。
投資里有一句話叫,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就什么都不要做。
上一篇:航天員戴眼鏡影響發射嗎?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