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珍妮絲·李在中國度假時急著想結束行程,終于回來后我才安心,她指的是位于加爾各答的家。她是第五代華裔印度人,在祖父開的店鋪里工作,為
珍妮絲·李在中國度假時急著想結束行程,“終于回來后我才安心”,她指的是位于加爾各答的家。她是第五代華裔印度人,在祖父開的店鋪里工作,為社區華人居民供應中國調味醬和面條等。1778年華人移民來到加爾各答,在這座城市附近開辦制糖廠。作為港口,加爾各答是從中國和東亞前往印度的最近入口,這里形成華人社區。20世紀初當地華人增至2萬多,當時許多人為躲避日本侵略戰爭逃到這里從事制革生意,與當地人逐漸融合。如今當地僅剩約2000華人。但他們的文化在中國城隨處可見:街頭食品攤販、道觀、社區俱樂部以及慶祝春節的舞獅表演等。

舊金山、倫敦等地的中國城聞名遐邇,加爾各答的中國城卻鮮為人知。雖然印度其他地方沒有中國城,但加爾各答卻有兩個:一直存在的老中國城;20世紀初創建的塔霸華人定居點。
華人社區與當地人彌合差異的方法之一是烹制美食。客家人社區開辦了當地首家中餐館,隨著時間推移,此類美食傳到印度各地,如今已成為大受歡迎的食品,從街頭手推車到豪華餐廳無處不在。第三代華人廚師彼得·曾表示,廚師須即興發揮才能滿足印度人口味,(在中餐里)“添加青椒、洋蔥甚至印度什香粉”。在老中國城的孫逸仙街享用中式早餐成為許多當地人的習慣。他們喜歡街頭攤位的新鮮水餃、餛飩和面條。
盡管一直是印度的一部分,但數據顯示,加爾各答華人社區正在迅速萎縮,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這種衰落始于1962年中印戰爭,當時即使世代居住在這里的華裔也遭到懷疑和敵視,許多人決定搬到其他國家。從那時起,數百家皮革廠也因政令而關閉,由此造成的生計問題迫使更多人赴澳美加等國。過去幾十年來,華人社區的年輕人也在移居海外以尋求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曾廚師表示,現在只有在當地經商的華人仍留在加爾各答,但子女也在敦促他們一起移居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