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月26日晚,上汽集團官方微信公號發布聲明表示,近期有自媒體發布報道稱,上汽MG印度公司被當地強行低價收購股份,喪失控制權,相關內容嚴
6月26日晚,上汽集團官方微信公號發布聲明表示,近期有自媒體發布報道稱,“上汽MG印度公司被當地強行低價收購股份,喪失控制權”,相關內容嚴重背離事實。

此前半個月,多家印度媒體相繼披露,上汽集團控股的MG印度公司有意出售股權,至少四家印度本土企業的投資者曾參與洽談。當地媒體表示,“據說該收購計劃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批準,印度將擁有至少51%的股權”。
截至6月中旬,MG印度公司未回應相關媒體詢問。JSW集團發言人曾表示,對市場猜測不予置評。相關信息被部分國內媒體解讀為“上汽集團將失去對MG印度公司的控制權”。
對此,上汽集團在聲明中強調,“上汽集團控股MG印度公司”。
至于“嚴重背離事實”的具體內容,據《財經汽車》援引內部人事回應,系“強行”、“低價”、“喪失控制權”的表述失實,但并未否認正和當地初步接觸,推進股權融資一事。具體是股權轉讓還是增資擴股暫不確定。
是正常交易嗎?
有關“上汽MG印度公司出售股份”的消息,很早之前就被海外媒體披露過?!队《人固箷r報》6月14日的一篇報道透露,印度本土企業金達爾西南集團(下文簡稱JSW)的董事長Sajjan Jindal正與MG印度公司洽談股份收購事宜。
印度媒體報道稱,59歲的Sajjan Jindal將通過私人公司收購MG印度公司45%-48%股份,JSW上市實體(JSW鋼鐵和JSW能源)將不參與或接觸該合資企業。另有5%-8%股份將由來自印度的經銷商和員工持有。該收購計劃如若達成,上汽將成為少數股東,持股不超過50%。
據MG印度公司消息,該公司今年4月銷量為4551輛,同比去年增長了126%,是印度乘用車銷量前十品牌中增長最快的。發展勢頭正猛的上汽MG印度公司為何突然開始售賣股份?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MG印度公司“考慮將公司多數股權稀釋給印度實體,是為其未來五年在印度的擴張計劃提供資金”。MG印度公司CEO拉吉夫·查巴 (Rajeev Chaba)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向印度金融機構、合作伙伴和高凈值個人稀釋多數股權,計劃在未來2-4年實現“印度化運營”。
2019年,MG印度公司通過首款產品Hector快速獲得當地市場認可。上市三個月,當地工廠就收到了3.1萬張訂單。但隨后因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來自中國的投資等待了近兩年,一直沒能獲得印度政府批準,該公司不得不探索其他方式來實現品牌擴張。
查巴在當地媒體上表示,未來將推出4-5款新車型,以電動汽車為主,并希望銷量從2022年的4.8萬輛擴大到10萬輛,其中1/3的貢獻來自電動汽車產品組合。而為了保持價格競爭優勢,該公司計劃“深化零部件在印度的本土制造”,并將在古吉特拉邦建立電池組裝廠。
印度《商業標準報》今年5月援引《印度時報》消息,多家印度本土公司的投資者參與了MG印度公司股權出售談判,包括Reliance、Hero Group、Premji Invest 和上文提及的JSW 集團。該報道還補充說,MG印度公司的目標是在2023年底完成交易,股權稀釋將分階段進行。
有關股權出售價格,據印度《經濟時報》披露,MG印度公司的估值被降低到12-15億美元,遠低于最初評估的80-100億美元。多家當地媒體表示,“據說該收購計劃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批準,印度將擁有至少51%的股權”。
上汽集團在聲明中表示,在國家政策指引下,上汽集團從2007年開始批量出口自主品牌汽車,集團以MG品牌為代表的自主品牌產品已進入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技術、產品和服務贏得了當地消費者青睞。2023年,上汽海外市場總銷量預計將超過120萬輛,并實現規模性盈利。
聲明中明確指出,“涉及MG印度公司的股權交易需獲得中國政府批準,會適時公布官方信息。”
為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國家出資企業投資等事項,應當報經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機構批準、核準或者備案。據《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中方投資額10億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項目不分限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其中,中方投資額20億美元及以上,并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審核意見報國務院核準。
“具體由哪一部門批準,還要看項目涉及的金額規模。”對并購與投融資、公司合規等領域有著長期關注的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靖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理論上,汽車不是敏感行業,MG印度公司所在地也不是敏感國家或地區。
他認為,上汽集團的聲明重點在“沒有喪失控制權”,“可以理解為,目前上汽集團對MG印度公司仍具有控制權,但交易還未完成,或即使上汽在和印度當地企業在溝通后達成交易,依舊具有控制權。”
通用、福特、哈雷都停止了當地生產
2017年初,上汽集團在印度設立MG印度公司,投資總額達32.75億人民幣,包括收購位于古吉拉特邦巴羅達市的印度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哈洛爾(Halol)工廠。工廠經過徹底改造,被建立了現代標準的汽車生產制造基地及配套的產業園區。
2019年4月,哈洛爾基地建成并正式投產,整車年產能為8萬輛,上汽集團也成為第一家在印度設廠的中國車企。兩個月后,MG印度首款互聯網汽車Hector面世,至今仍是該公司在印度最熱銷的產品之一。
截至目前,MG印度公司已在當地推出六款車型,其中兩款為純電動車汽車。從生產方面來看,MG印度公司2022年產量為5.1萬輛,同比增長25.58%,2023年1-5月產量為2.7萬輛,同比增長49.57%。
在銷售方面,僅2022年,MG在印度銷量達到4.8萬輛,同比增長19.06%,2023年1-5月銷量達到輛2.7萬輛,同比增長47.61%。從產、銷兩方面來看,MG印度公司都保持著強勁的上升勢頭。
根據上汽集團發布的產銷快報及公開回復,2022年,上汽海外市場累計銷量達到1017459輛,其中,MG品牌海外年銷量首次突破50萬輛,占比超過49%。可以說,MG名爵在上汽海外市場獨占鰲頭。
除了供給當地市場,MG印度公司還承擔著出口任務。據悉,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量的三分之一由海外基地生產。目前,上汽在泰國、印尼和印度各有一個海外整車制造基地。
上汽集團的2022年年報顯示,MG印度公司2022年全年產能利用率達到了91%。同期,建立在泰國的上汽正大有限公司產能利用率只有58%。對上汽集團來說,印度市場幾乎跑贏了其全球海外市場。
反觀印度通用車品牌市場排名,躋身前十名的MG,在印度的市占率并不算高。2023年5月,MG印度的銷量為5006輛,市占率2%。排名第一的鈴木以43%的占有率穩居第一,緊隨其后的是現代汽車,市占率為14.5%。
“印度汽車市場和美國有一定相似度,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無論是整車售價、油耗還是日常維護成本。”孫靖宇分析說。印度市場的乘用車企業以日韓企業為主,印度本土廠商僅有M&M和塔塔形成較大規模,并無數量巨大的印度低成本自主品牌。
而印度車況差、超載多、公路體系不發達等特點,也使小型車更受市場歡迎。據東興證券此前發布的報告,印度乘用車市場以A0級車為主,在銷量前十中占了七席。
今年4月,MG印度公司還推出了在當地市場價格最低的電動車Comet EV,起價為79.8萬盧比,折合9763美元,低于印度本土品牌的電動汽車價格。MG印度公司CEO拉吉夫·查巴在發布會上表示,Comet EV的定位為印度擁堵城市和道路的理想車型,該車在各種條件下都易于駕駛和停車。
伴隨新能源時代的到來,不甘落后的印度也在“鼓勵”和“限制”外資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上反復橫跳。
2013年,印度公布了《國家電動車行動計劃》,宣布到2020年要實現電動車上路600萬至700萬輛,助力印度到2020年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導者。到2017年,印度政府再次提出到2030年實現100%電動化,但僅一年之后,該目標又調低到30%。
被潛在大市場吸引而來的國際車企,面臨的第一道關口就是高昂的進口車關稅。落地成本超過4萬美元的汽車在印度面臨100%的進口關稅,另外還需繳納10%的社會福利稅。印度政府今年4月還將落地成本低于4萬美元的汽車關稅從60%升至70%,所有半散件組裝汽車的進口稅將從30%提高到35%,包括電動汽車。
豐田印度子公司Toyota Kirloskar Motor的副董事長Shekar Viswanathan曾表示,當地政府對汽車和摩托車的稅收一直居高不下,企業發現很難建立規模。
此外,復雜的行政審批流程和審查制度,也讓很多外資企業水土不服。2021年,福特汽車停止在印度生產汽車,并關閉在印度的所有汽車工廠;2009年進入印度市場的美國摩托車制造商哈雷-戴維森也在2020年停止在印度當地的生產;2017年,通用汽車同樣宣布撤離印度市場。
MG印度公司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去年10月,印度企業事務部(MCA)對MG印度公司發起調查,認為該企業存在可疑的關聯交易,涉嫌逃稅、少報或多報支出以及其他違規行為,要求其解釋公司運營第一年(2019-2020年)運營虧損的原因。中國手機廠商小米此前也遭遇過類似審查。
“任何一家汽車公司都不可能第一年設廠就盈利。”MG印度公司表示,印度等競爭激烈的市場,需要資本的巨額投入和長期培育,許多跨國公司在印度幾十年來勉強經營,蒙受損失。該公司還聲明,在所有問題上都將與印度政府部門充分合作,并準備在規定時間內向公司注冊地提供所需信息。
不過,這起審查并未阻擋MG印度公司的擴張計劃。今年5月,MG印度公司發布了未來五年業務規劃,將投資超過 500 億盧比(約6.114 億美元)在印度建設第二家工廠,并提出了一系列其他建議,包括探索電池制造,目標是從2026年起,電動汽車占其銷售額的至少65%。
“印度法律在制定和執行層面,都具有一定的多變性,外資企業在當地不但要了解現行法律法規,還要具備一定前瞻性,提前布局。”孫靖宇觀察說,印度營商環境確實存在各種問題,但部分外資企業撤出也不意味著該市場無法生存,作為外部投資者,需要與對當地政府積極溝通,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共贏。“總之,各家企業面臨問題不同,現存案例的可借鑒意義不大,還需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