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國慶機票突然跳水,引發關注。這樣的情況,在往年的國慶期間是否也曾有過?為何國慶票價突然跳水?最近幾天是
近日,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國慶機票突然跳水,引發關注。這樣的情況,在往年的國慶期間是否也曾有過?為何國慶票價突然跳水?

最近幾天是國慶出游高峰,不少網友卻在社交媒體上吐槽,稱自己提前買的國慶機票買貴了,臨近出行時發現票價突然跳水。
比如一位網友就表示,9月28日要從成都飛往烏魯木齊,九月初買票時單人往返需要4054元,但9月27日再次查詢時,同一航班往返機票已降到1850元,他感到很不解,之前五一飛三亞時是臨時訂票,機票非常貴,這次假期早點買票,沒想到反而更貴了。
另有一位網友吐槽自己提前20天預訂了9月29日從昆明飛太原的機票,雙人往返價格為4800多元,可最近一看,發現票價降到了2400多元,臨近出發反而機票被打了五折。
這樣的情況,在往年的國慶期間是否也曾有過?
記者咨詢相關航司和業內人士,稱這種情況并非今年的特例,在航司這種收益定價叫“倒放”,如果飛機快要飛了,客座率并不高,航司就可能通過降價的方式吸引更多原本沒計劃出行的旅客乘坐,能賣一張是一張。
這個時候,如果航司在一個月前放出的航線機票定價比較高,這條航線到最后又因為沒能達到預期的高客座率而降價攬客,提前一個月買機票的旅客就可能感覺“虧了”。
由于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假期相連,對于今年的“雙節”長假,航空公司普遍有較高的預期,不管是運力投放還是機票定價都超過了疫情前同期。
根據航旅縱橫的統計數據,截至9月18日,中秋國慶假期(9.29—10.6)的國內航線機票平均支付價格(不含稅),就已較“五一”假期上漲約21%;截至9月24日,中秋國慶假期間(9.29—10.6)的國內航線機票平均支付價格(不含稅)約為1119元,比2019年同期顯著上漲。
民航局也對國慶期間的旅客運輸預期很高。在9月中旬舉行的發布會上,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靳軍號就預計,今年國慶假期民航預計保障航班13.7萬班,日均超過1.7萬班。其中日均保障國內客運航班14000班、運輸國內旅客196萬人次,分別比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18%、17%。
而這樣的大規模運力投放之下,必然有一些航線“供過于求”,也有一些航線的實際需求低于航司的預期,這些航線就可能會在臨近起飛前降價“跳水”。
事實上,自疫情管控放開后,今年以來國內航司一直希望堅持高票價的定價策略,這從各家上市航司半年報中披露的客公里收益數據就可見一斑。
客公里收益反映的是票價水平,上半年三大航的這一數據均有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其中南航的國內航線客公里收益同比增加12.5%,東航的國內航線客公里收益同比增加14.79%,國航的國內航線客公里收益同比增加11.48%。
這種定價策略帶來的其中一個結果,就是抑制了部分旅游、探親客源的飛行意愿,使其出行的選擇流向高鐵。
以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的出行相關數據為例,五一期間民航的日均旅客運輸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4.2%,而全國國內日均旅游人數,按可比口徑比2019年同期高14%,兩者相差9.8個百分點。
另一個數據是,與2019年同期相比,五一期間的全國民航國內日均旅客運輸量比2019年高出13%,而五一期間的全國鐵路日均旅客發送量比2019年同期高24.6%,兩者相差11.6個百分點。
上述數據表明,高鐵對民航旅客的分流效應越來越強,或者說更多的旅客從民航轉移到了高鐵,而這樣的趨勢在暑運期間持續。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的暑運期間,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8.3億人次,比疫情前的暑運同期增長12.9%,增幅要高于暑運期間國內航線的旅客運輸量增幅。
不過,一些航線機票的“跳水”和旅客交通工具選擇的轉向,并不意味著今年的國慶假期出行遇冷。從交通部9月29日晚間公布的數據來看,中秋國慶假期首日,鐵路預計發送旅客2020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33.8%,比2022年同期增長108.2%;民航預計發送旅客217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4.0%,比2022年同期增長143.4%;預計全國高速公路流量約6600萬輛次,比2019年國慶假期首日增長25.6%,比2022年國慶假期首日增長43.5%。
攜程的數據也顯示,9月29日,“十一”假期首日,各地游客量暴增,旅游訂單同比去年“十一”首日增長2.8倍,相較今年“五一”首日增長20%,租車自駕游訂單同比去年“十一”首日也增長近2倍,較2019年“十一”首日增長1.6倍。